星期一, 六月 23, 2025

“华人散聚与全球福音契机”会议部分演讲回顾总结

(图片转自ChinaSource

2025年4月22-25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主题为“华人散聚与全球福音契机”的华人散聚网络(CDN)策进会议。


以下是彭书睿和我对该次会议中的部分演讲的回顾与总结。先是我的:

冯浩鎏:分散与聚集——使命与群体

冯浩鎏(Patrick Fung,基甸摄)

冯牧师(“冯医师”)举圣经里的例子,说明“分散与聚集是常态”:


很多时候散居与聚集是为了承担使命:




而圣经和世界历史里也有例子表明,散居之民面临寄居之地国民的敌意,可能是历史遗留下来包袱:



今天你我这些散居的上帝子民的身份需要从受害者转为祝福者,把福音带给这个纷乱的世界:


冯医师呼吁今日从事散居宣教的我们反思,“心灵的重建”(以斯拉记)应该怎样应用在我们今天牧养、预备将要回国的留学生的事工上?


他提醒我们,我们本来都是客旅、寄居的,我们追求的“更美的家乡”是在天上:


但愿我们都成为今天的巴拿巴,承接散居宣教的使命。

温以诺:散聚宣教学的基本认识及对华人教会的意义

温以诺(Enoch Wan,基甸摄)

温以诺教授是散聚宣教学(diaspora missiology)的开先河者,至今仍然继续在这个领域耕耘、发展。他在本次演讲中重温了他提出的散聚宣教的四种实践模式:


温教授比较了散聚宣教学与传统宣教学的不同:


另见以下彭书睿的总结。

基甸:散居华人宣教中的文字与网络事工 



在中国宣教历史和散居华人宣教历史上,文字事工(及1990年代以后的网络事工)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自己的论文回顾了中文文字事工在从16世纪到1950年(东南亚)、1950-1980年代(港台)以及1980年代至今(北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并反思对今日散居华人宣教中的文字与网络事工的启迪。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文文字事工及后来的网络事工在中国以外的散居华人宣教中的重要性。从米怜开始,几代西方宣教士都在文字事工上颇有建树,为福音在东南亚和港台等地的散居华人中传播提供了有益的资源。1950年代西方宣教士撤离中国后,港台地区的基督教文字工作继续发展,本地华人同工从西方宣教士手中接棒、续航,并积极回应当代与当地社会的需要。1990-2010年代,北美华人福音机构和教会在面向中国国内和中国大陆背景的知识分子的文字与网络宣教上有许多积极的参与。

展望未来,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重视和改进新媒体宣教。
(2)从事网络宣教需要有合乎中道的媒体原则。
(3)推动、促进全球各地华人教会和宣教机构与非华人教会和宣教机构之间在文字、网络事工上的合作,共享资源(例如互相转载),携手发展。

以下是彭书睿对本次大会中五个讲题的总结:

1)Dr. Sam George Dr. TV Thomas

Sam George 博士是一位印度裔学者,出生于印度安达曼群岛,来自圣多马基督徒(St. Thomas Christian)家庭。他的生命故事本身就是 diaspora 的见证。他在演讲中分享自己从工程与软体产业转向研究全球散居(diaspora)基督徒与宣教的旅程。他以充满盼望的语气指出:「I am hopeful, grateful, and joyful for the diaspora church」,认为今天的散居教会是神国极具潜力的力量。

George 博士强调 diaspora 是圣经中的核心主题之一:「everything is shaped by displacement」。从亚伯拉罕蒙召离开吾珥,到约瑟被卖到埃及,再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甚至耶稣也曾作为婴孩逃难至埃及,圣经中的救赎历史充满着「离乡背井」的故事。他引用 Andrew Walls 的观察:「perhaps the most striking single feature of Christianity today is that the church now looks more like the great multitude drawn from every tribe and nation than ever before in history」。他指出,今日的基督教面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启示录中「万族万民」的异象。

他挑战传统宣教模式「the West to the rest」,指出当代宣教已转变为「mission from everywhere to everywhere」。无论是华人、印度人、非洲人,diaspora 基督徒已遍布全球各大洲,「every migrant is a potential missionary」。以华人 diaspora 为例,他预测:「by 2050, an additional 75 million Chinese will be living outside China」,显示 diaspora 教会将持续扩展,成为宣教的重要平台。

他分享一段个人观察:印度 diaspora 提供全球软体工程人才,华人 diaspora 则在全球制造与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他用这个产业比喻来形容:「Indian diaspora provides the software; Chinese diaspora provides the hardware.」他鼓励 diaspora 教会看见自己不仅是各自族群的宗教中心,更是全球宣教的资源与力量。

George 博士进一步谈到 diaspora 教会的下一代挑战。他提到自己在美国与加拿大推动「English-speaking ministers collective for Chinese diaspora churches」。他观察到许多英语堂牧者虽然在华人教会服事,但因语言、文化与神学训练背景不同,感到孤立。他于2019年促成第一次实体聚会,来自美国13州、加拿大、爱尔兰的24位英语堂牧者齐聚。他说:「the point is not more teaching; the point is connection and fellowship」。聚会的重点不是再加一堂课,而是建立同行的团契。

即便疫情迫使聚会转为线上,这个连结仍持续发展。 2023年,他们在德州举办第一次全国性公开会议,来自美国18州与加拿大的131位牧者参加。他形容这是一个「a connected generation of English-speaking ministers across Chinese diaspora churches」。他指出,这样的连结对 diaspora 教会未来领袖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提醒 diaspora 教会需要面对内部多样性的挑战,包括第一代与第二代的语言、文化差异,信仰实践方式的不同。他引用一位牧者的话:「We are called to reach across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within our own congregation before we can reach the nations.」强调若无法在教会内实践跨文化合作,就很难在外实践跨文化宣教。


George 博士也指出 diaspora 教会要避免「族群本位」(ethnic-centric)的陷阱。他说:「Diaspora churches are not just for their own people; they are for all nations.」他挑战 diaspora 教会超越族裔社区的宗教功能,转向成为多族裔、多文化的宣教基地。他举例某城市的华人教会租用社区中心空间,开放给不同语言的国际学生办活动、提供免费晚餐、语言交换,让教会成为社区的平台。他鼓励:「Hospitality is a powerful evangelistic strategy. Invite them to your table.

他也谈到 diaspora 教会与全球教会的合作。他说 diaspora 教会不能孤立自守,而需要与当地教会、跨文化教会、差会、机构合作。他呼吁:「We need partnerships that transcend language, ethnicity, and geography.」他指出 diaspora 教会拥有双重文化的优势,可以成为「文化翻译者」(cultural translators),帮助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合作。

最后,他以「God is a God on the move」总结,提醒教会领袖与信徒:「move with God」。既然神是一位行动中的神,祂的子民也应随祂而行,拥抱 diaspora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充满信心地说:「We will see a tremendous advancement of the gospel by the middle of the century and beyond, because God is behind the movement of the people.」他鼓励每位基督徒看见 diaspora 是神手中的计画,不仅是移民现象,更是宣教使命的延伸。他以祷告结束,求神赐 diaspora 教会勇气、智慧、恩典,在全球流动的人群中,成为祂国度的见证人。

_____ 

Dr. T.V. Thomas 是全球著名的宣教学者与多族裔宣教推动者,来自印度背景,是全球第二大散居群体(仅次于华人 diaspora)的一员。他目前担任 Lausanne Movement(洛桑运动)加拿大分会 的领袖,也是 Global Diaspora Network(全球散居网络) 的推手之一。此次演讲中,他分享了个人移民经历、散居神学观、宣教运动的历史,以及 diaspora 宣教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Sam George, 彭书睿,TV Thomas

一、个人背景与移民故事

Thomas 博士回顾自己自 1974 年移居北美以来,超过 50 年的全职事奉岁月。他说:「fifty years of full-time vocational ministry of preaching, teaching, networking and mobilizing for global mission。」这50年间,他走遍美国50州、加拿大各省,并到访四大洲各国,推动全球宣教与多族裔网络建构。

他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座因多国殖民与多元文化著称的港口城市。他的父亲并非契约劳工,而是以经济移民身份从印度南方移居新加坡,再转往马六甲,在一家英资公司担任会计。这段家族历史,使他深刻体认到:「migration is both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shaped by economics, politics, and colonization.」他形容马六甲是「一座融合中国、印度、阿拉伯、欧洲文化与宗教的城市」,小时候便在多语、混血、跨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为后来的多族裔服事埋下伏笔。

二、圣经中的 diaspora 神学

Thomas 博士指出 diaspora(散居)并不仅是现代现象,而是有深厚圣经根基。他引用使徒行传 17:26-27:「He made from one man every nation of mankind to live on all the face of the earth that they should seek God.」说明神主权安排人群迁徙,目的是为了让人寻求神。他强调:「God is a God on the move, and He uses migration to accomplish His purposes.

他指出,旧约中的亚伯拉罕、约瑟、以色列人因战争、流放、贸易而流离失所;新约中的耶稣幼年成为难民逃往埃及,初代教会因逼迫而四散。他总结:「migration is a recurring theme in the Bible, and diaspora people are integral to God's redemptive plan.」神使用人口流动来拓展祂的国度。

三、印度 diaspora 的历史

Thomas 博士深入解析印度 diaspora 的历史。他指出,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 diaspora 群体,遍布超过200国。他说:「after slavery was abolished in Britain in 1833, the British Empire introduced the indentured labour system to meet labour shortages in colonies.」英国在奴隶制废除后,引进契约劳工制度,招募印度人到加勒比海、非洲、东南亚工作。他强调:「Indians today are among the highest income earners among recent immigrants in Western countries.」这些 diaspora 成为今日政界、学术界、商界的重要力量。

四、Lausanne Movement diaspora missiology 的发展

Thomas 博士分享他如何推动 diaspora missiology 成为全球宣教运动的焦点。他回忆早在 1980 年代,就多次致函 Lausanne Movement(洛桑运动) 领袖,呼吁将移民与 diaspora 作为宣教重点。他说:「I communicated repeatedly to them to include migration and diaspora as a focus of congress but at that time, it was not addressed at all.

直到 2004 Lausanne 开普敦大会(Cape Town Congress),他与同工出版《Scattered to Gather》一书,首次将「diaspora」与「diaspora missions」引入全球领袖的议程。他说:「this was when the terms diaspora and diaspora missions were introduced to these world leaders in missions.」他形容这是宣教史上的转捩点,正式承认 diaspora 在大使命中的角色。

2)温以诺:散聚宣教学的基本认识及对华人教会的意义

温以诺(Enoch Wan)教授是当代华人宣教学界的重要学者,被誉为「散居宣教学之父」(Father of Diaspora Missiology)。他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后赴美国取得福乐神学院道学硕士(MDiv)、哲学博士(PhD)等学位。他在美国波特兰神学院(Western Seminary)担任宣教与跨文化研究系主任长达27年,专长于散居研究、跨文化领导与福音差传教育。他同时是《散居宣教学期刊》(Journal of Diaspora Missiology)的创办编辑,出版超过20本专著及百篇论文。

在本次讲座中,温教授以「散居宣教学」(Diaspora Missiology)为主题,深入探讨「散居」在圣经、宣教、全球化下的意义与挑战。他从个人生命故事出发:他的家族因战乱、经济因素、契约劳工而被迫流散到东南亚、澳洲、美国等地,有人客死异乡,有人再也没能回家。他说:「我不是因为做学者才研究散居,而是因为我就是散居人。」这句话凸显他的研究不只是学术理论,更是生命经验的见证。

一、散居的圣经神学基础

温教授强调,「散居」(diaspora)不仅是当代人口流动的社会现象,更有深厚的圣经根源。他引用创世记、出埃及记、尼希米记、耶利米书等经文,说明从亚伯拉罕蒙召离开本地本族,到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再到新约时期门徒因逼迫而四散,神一直透过「散居」来成就祂的救赎计划。他特别指出:「everything is shaped by displacement」(一切都因流离而塑造),迁徙不是偶然,而是神计划中的一部分。

他引用创世记50:20约瑟对兄弟们说的话:「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存许多人的性命。」作为散居宣教的神学座标。即使出于苦难、迫害、失败,神仍能转化为福音的机会。

二、散居宣教学的定义与实践

温教授定义「散居宣教学」为:「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and through diaspora communities」,即在散居群体中进行、透过散居群体完成的宣教。他指出,这不同于传统以地域、国族为单位的宣教模式,而是一种「流动性、跨地域、多文化、多语言」的宣教,超越国界与种族。他整理出四种主要实践模式:

向散居族群宣教:在移民社区中直接传福音(如向北美、欧洲的华人、穆斯林移民传福音)。

透过散居者宣教:散居信徒回母国或其他地方作跨文化宣教士(如伊朗难民归主后向伊朗人宣教)。

在流动中建立信仰群体:例如海员邮轮上的「海上教会」、工人宿舍中的小组。

借散居影响全球宣教:散居教会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连结全球宣教网络的中心。

他分享一个故事:一位菲律宾基督徒因工作长期漂泊在邮轮上,最终与同事在邮轮成立「海上教会」(seafarers church at sea),每周聚会、守圣餐,成为全球第一个正式的「海上教会」。温教授说:「教会不必有固定的墙壁,教会就是人在的地方。」

三、散居宣教的挑战与机遇

温教授指出散居宣教面临多重挑战:

语言与文化隔阂:散居教会多用母语,第二、第三代因语言文化差异难以融入。

牧者孤立:少有跨堂会、跨语系的牧者支持系统。

宣教视角狭隘:许多教会仅把散居群体视为牧养对象,而非宣教伙伴。

然而,他也强调:「当人离开家乡,他的心是开放的;移民处境是福音的黄金时刻。」全球有逾3亿散居群体,包括华人、印度人、非洲人、穆斯林,都是福音禾场。他提醒:「The Great Commission is no longer across the ocean; its across the street.」宣教不只是跨洋,而是跨街道。许多移民、国际学生、外籍劳工、难民已在我们城市中,福音使命就在日常生活中发生。

四、从事工到关系导向的宣教

温教授批判当前教会倾向「program-based ministry」(事工本位),忽略「relationship-based ministry」(关系本位)。他用「鸡汤」比喻:「有鸡味但没有鸡肉的汤,是否真正满足?」提醒教会若缺乏关系,即使有许多活动也失去生命力。他挑战教会学习「以关系为基础」的牧养与宣教,把「being」放在「doing」之前。

他提出「环球本地化」(glocalization),强调「全球视野、本地实践」。如同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卖粥、米线,福音也需 contextualization(文化化),以当地人「吃得下、消化得了」的方式呈现。

五、未来展望与呼召

温教授以挑战性的呼吁作结:「我们若不动起来,神会用别人;但祂愿意先用我们。」他提醒教会:「Diaspora is not a problem; its an opportunity from God.」他鼓励教会不只停留在内部聚会,也要「走出教会,走入社区,走进移民生命」。他引用一句话:「Mission today is not come and see, but go and be.’」宣教不是请人来看,而是我们成为见证、进入他们中间。   

3)思温格:超越华人散聚宣教

别篇没看过没关系,这篇含金量最高。用她博士论文作为背景,浓缩在一小时内的分享。有论述,有数据,让事实来说话,让行动(他们夫妇多年都在第一线的工场)来背书。这次论坛,我的好姐妹再次做了大部分的heavy-lifting。她的宝很多,要挖的话,就听听我们之前一系列的podcast访问吧。

思温格分享论文

思温格《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一、讲者背景与主题

思温格博士是研究华人散居宣教的重要学者,其博士论文及著作《Mission Through Diaspora》探讨美国华人教会的宣教状况与挑战。她以自己的生命故事作为切入点,指出她并非因学术兴趣而投入此研究,而是因为「我自己就是散居人」。在她看来,华人教会的宣教角色与散居经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本次演讲以「华人散居宣教的挑战与未来」为主题,回顾美国华人教会的现况,分析其宣教的定位、限制与潜力,并提出教会应如何超越族群本位,走向「万民」的宣教使命。

二、重点纪录

1. 华人教会的宣教现况

根据她的研究,美国超过600间华人教会的宣教重心,多数仍以「华人优先」为策略。教会积极关怀新移民、留学生、访问学者,并支持中国境内的宣教机构。这样的策略有其历史脉络:共享语言、文化、网络,让宣教资源与行动聚焦于「我们自己人」。

她指出,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与效果,但也带来局限。当教会所处的社区逐渐多元化、全球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时,「只关心我们的人」的宣教模式是否仍足够?她提醒,教会需要意识到「我们的社区」早已不是单一族群,而是多文化、多语言的。

「我们的教会,是为『我们』而存在,还是为『万民』而建立?」

这是她反覆抛出的问题。

2. 从同文化到跨文化的挑战

她分享部分教会的例子:少数华人教会开始尝试与非华人教会合作、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支持海外跨文化宣教士。然而,整体而言,多数华人教会仍习惯留在「同文化舒适圈」,缺乏跨文化的视野与行动。

她指出,许多教会领袖担心跨文化宣教会带来语言障碍、文化冲突、资源分散,甚至「失去华人特色」。但她挑战这种忧虑:「如果我们坚持只做同文化宣教,那我们要怎么回应耶稣的『万民大使命』?」

3. 第二代与下一代的角色

思温格博士也提到第二代、第三代华人信徒的重要性。许多在美国长大的年轻人,不再完全认同父母那一代的华人身份,他们的语言是英语,文化是混合的。他们有跨文化的天然优势,但也因在华人教会中夹在「两代之间」而感到孤立。

她提醒,若教会不积极装备与释放这一代,他们可能会流失或寻找属灵家园于他处。她鼓励教会支持英语堂牧者、让年轻人有发声的空间、容许多样性存在:「教会要成为跨世代、跨文化的家,而不仅是一个族群的堡垒。」

4. 一步步开始的跨文化实践

她的建议很实际:

从祷告开始,为不同文化的邻居代祷

从餐桌开始,邀请一位非华人朋友吃饭

从社区合作开始,与当地不同族裔教会建立联系

从态度开始,学习谦卑、倾听、学习

她强调:「跨文化宣教不需要一开始就很远、很大,可以从每天生活中开始。」

三、我的回应与观察

多年观察华人教会,我对思温格博士的分享有深刻共鸣。华人教会在海外的确历经了长时间的「同乡会转型」,教会一开始本就是族群凝聚、文化支持、语言认同的「社区中心」。这样的出发点并无可厚非,却也形成了一种隐形的边界。

华福的运动,一直试图帮助华人教会「看见我们在普世教会中的角色」,鼓励教会「为普世宣教而存在」,而不仅是「为华人而存在」。然而,过去五十年,我们仍在反覆挣扎于「是不是最后一棒」、「轮到我们的时代」这样的论述里。

从「台湾是宣教航空母舰」到「西安到锡安」、「宣教的中国」、以及民族中心动员话术,再到「报恩神学」——这些论述无疑激励过许多华人信徒,也实际动员了资源与人力。然而,这些叙事也有其危险性:它容易将普世宣教窄化为一个「族群的时代责任」,反而忽略了神国的多元性与普世性。

「报恩神学」的动力虽然有果效,但当恩典被还债化,当责任凌驾于爱的邀请之上,我们很可能把宣教变成一场「义务性还债」,而不是出自「对万民的爱」。这是华人教会必须警醒的地方。

四、结语

思温格博士的分享,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邀请。她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一间华人教会诚实面对:

我们的教会,只是为「我们的人」存在吗?

我们愿不愿意让「万民」成为我们的视野?

我们能否让第二代、第三代,成为跨文化宣教的桥梁?

我们能否从今天的餐桌、邻居、合作开始,跨出第一步?

宣教,不只是远方的计画,也是眼前的挑战。

愿我们有勇气,看见自己是神国大使命中的一份子,不只是「华人」的角色,而是「万民」中的见证。 

4)董家骅:从离散到重塑的使命旅程

董家骅牧师(世界华福CCCOWE总干事)探讨了华人教会在全球化与人口流动下的身份认同与使命实践,提出重新理解离散经验的必要性。他以个人家庭的多元迁徙背景为例,展示了华人身份的复杂性,强调教会应积极接受离散的使命观点。


他引用了《耶利米书》
29章,指出离散的以色列人应该融入当地、求当地平安,借此鼓励华人教会从积极角度看待自身的全球流动。他认为,华人教会应避免完全融入或完全隔绝当地主流文化,应保持作为「上帝的子民」的独特性,同时积极与所在社区互动。

董家骅引用美国神学家William Cavanaugh提出的三种移动动机:「Tourist」(观光客)、「Immigrant」(移民)及「Pilgrim」(朝圣者),鼓励华人教会选择以朝圣者的姿态回应上帝的使命。此外,他提出「Migrant Monks」(修士)的概念,教会应作为旅途中提供休息和接待的空间,积极面对全球人口流动的现实。

董家骅也强调华福运动(CCCOWE)自1976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全球华人教会合作与跨文化宣教。他引用首任总干事王永信牧师的观点,指出华福运动不仅限于华人内部的福音传播,而是致力于推动跨文化宣教。

他认为华福运动面对的现实挑战包括:地区性差异、神学背景、世代隔阂与政治因素,这些常导致理想的合一难以真正落实。因此,他呼吁华人教会要以谦卑的态度彼此接纳与合作。

他指出,各地华人教会如台湾、香港、北美、东南亚与欧洲,各自具有独特的宣教优势与挑战,教会之间应学习彼此欣赏和合作,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与宣教伙伴关系。

最后,他鼓励华人教会应成为积极回应上帝呼召的PilgrimMigrant Monks,透过谦卑与合作,共同面对未来宣教的挑战。

书睿个人回应:

一、感谢家骅所做的贡献,特别透过「使命门徒Podcast」超出预期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全球华人教会的实际情况,并聆听神在各地的作为。

二、合一虽是理想,但现实挑战不少,包括教派山头主义、神学背景差异、世代鸿沟及民族、政治因素等。华福各地委员会均面对不同的难题,只能不断以鼓励与呼吁的方式持续推动。

三、世代之间的传承(或传承断层)的问题,海外华人教会与大陆教会之间的敏感关系,灵恩运动与传统福音派教会之间自九零年代以来持续的路线冲突,以及华语教会与非中文母语背景的海外二代、三代基督徒的身份认同问题。这些议题皆需深入理解与持续对话,方能有效处理与转化。    

5)座谈会总结:跨文化华人教会的散聚宣教实践与未来展望

本次座谈会作为整场大会的压轴环节,汇聚了华人教会领袖、牧者与机构代表,在彼此的对话与故事中反思散聚神学的实践、世代间的承接、跨文化宣教的落地,以及教会未来的行动路径。


一、宣教典范的转移与策略多样性
华人教会正处于宣教典范转移的阶段,传统的差会制度与预算支持形式无法全面回应当代的复杂场景与需求。讲者明确指出:「diversity is the best strategy」,意指应鼓励多元化、区域化与草根型策略,容许创新与实验,避免一体适用的思维。

二、跨文化与本地宣教的融合在座谈中,多次提到「mission is also local」,指出本地城市即为宣教禾场。透过在咖啡馆、游泳池、计程车与印尼移工、伊朗难民的互动,展示了本地跨文化宣教的可能性与迫切性。特别是在多元族裔聚集的城市,教会若不主动走出去,将错失极大的福音机会。

三、世代承接与青年参与的重要性与会者反覆强调信仰传承与青年参与是未来宣教可持续的关键。有讲者指出,「三岁定八十」,必须从孩童与青少年时期即建立国度使命感。也有牧者分享,他们主动让青少年在大会中参与服事,培育其宣教眼光与责任感。

四、第一代与第二代的互动角色对话中提及,「Why wait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if the first won’t go first?」这句话反映出第一代在榜样与实践上的责任。与会者指出,若第一代不先进入跨文化服事的场域,第二代也难以对此产生真实负担与连结。呼吁第一代要以行动示范参与的可行性与价值。

五、教会健康与使命落地。一是「山上之城的群体」,即建立健康具见证力的本地教会;二是「不忘山下的众生」,代表教会对社区与未信者的责任;三是「山上山下皆跟随主」,意指门徒生活需横跨聚会与社会参与,体现全人宣教的行动方向。

六、宣教士故事与实务榜样的激励 会中分享一位台湾姐妹被差派至非洲,在异地结婚后回印度,再由当地信徒被动员差派至东南亚与非洲的真实历程。这故事展现宣教实践从个人呼召,到建立区域差派网络的典范。也说明教会不应将宣教仅限于外派,更应培育在地教会成为差派者。

七、多元合作与跨界整合的挑战与愿景与谈者提出:「印度人提供 software,华人提供 hardware」,指出不同散聚群体的合作潜力。对话中强调 diaspora 教会若停留在族群与语言的自我保护中,将难以进入真正的合一与协作。未来的宣教需重视跨文化、跨地区、跨功能的连结与资源共享。

八、华人教会的全球宣教责任与机会加拿大每年吸纳大量国际学生,但华人教会参与非华语学生事工者极少。座谈提醒华人教会需打开物理空间与心灵界限,让教会空间成为多族群共享的场域,也重新界定 diaspora 教会的国度角色。从「仅服务本族」迈向「成为祝福列国」是转化的方向。

九、散聚神学的平信徒实践力引用使徒行传十一章的场景:「those scattered by persecution brought the gospel farther」,提醒众教会与信徒,福音并非仰赖职份,而是普遍性的使命。今日的散聚情境下,每位平信徒皆可能在市场、社群、邻里之间成为活的见证。

十、未来策略与实务行动建议座谈尾声提出数项建议作为未来方向:

推广简明易行的宣教故事与事例,胜于制度化的计划。

鼓励多语言学习与文化敏感度,以回应社区内族群多样性。

建立地区性实验聚会与连结平台,强化网络而非大型活动依赖。

第一代应积极建立榜样角色,为第二代创造参与平台。

把握未来五年为策略窗口期,强调「networks over programs」的思维更新。

面对全球化与地方化并行、代际更替迅速的教会现实,华人教会不仅需更新观念,更应具体落实行动。散聚不是分散,乃是神所差派的节点。从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家庭、每一间教会出发,回应那「万民作门徒」的国度呼召。















没有评论: